爱是一种让人琢磨不透、无法驯服的复杂情感,它令我们欣喜若狂、难以抗拒,也让我们内心交织着快乐、痛苦、惊奇、困惑、骄傲、谦卑、羞耻、平静、愤怒……那么,当我们谈论爱时,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在每段关系中,我们希望得到什么?
光启书局近日出版了世界知名历史学家芭芭拉·H.罗森宛恩(Barbara H. Rosenwein)的最新情感史著作《关于爱的五种幻想》,讲述古往今来的志同道合、痴迷狂热、无私奉献、欲求不满与始乱终弃。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影评人毛尖说,本书从历史的角度透视亲密关系,“也撬动开爱情神话的天元鼎”。
回溯爱的文化史,揭示我们对爱最旷日持久的想象
爱是寻找灵魂的“另一半”吗?爱意味着永远不需要说抱歉吗?只有“傻瓜”才会坠入爱河吗?古往今来,我们对爱总是充满各种迷思。
从文学经典、私密书笺,到影视剧作、婚姻誓词,罗森宛恩爬梳历史,将对爱的想象归纳为“五大幻想”:志趣相投、超越提升、责任义务、痴迷渴望和贪求无厌。它们如同历史中的坐标轴,映射出不同文化中人们对爱的理想:例如,志趣相投的渴望让人在友谊与爱中追寻“灵魂伴侣”;信仰者通过爱追求超越提升;人们要求在婚姻或长期关系中做出承诺、承担义务;爱而不得者痴迷不悔,而贪求无厌者则往往朝三暮四。
她发现,这些经典的主题在文化史上反复出现,从柏拉图的哲学著作和古希腊神话史诗,到中世纪的骑士传奇、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再到19世纪的小说和当代影视剧中,无不照见这些爱情幻象。
爱的神话千变万化,帮助我们理解今天爱的症候
每一种爱的幻想都承载着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并对我们今天的恋爱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罗森宛恩讲述了这些幻想的源流和意义:例如,我们至今仍说的“寻找另一半”,其实源自柏拉图《会饮》中的人类被劈成两半的神话;长久以来人们认为婚姻建立在责任和义务之上,而现代人强调“为爱成婚”,事实上真实情形并非单纯二分。作者引入了女性主义视角,发现“整体而言,男性的声音主宰着西方的爱情幻想,即使他们声称在扮演女性角色。男性主宰了关于爱的责任、回报、痛苦和道德价值的叙述。无论是明确地,还是隐含地,他们都提供了爱的模式,其意图在于塑造谁爱谁、爱多久、出于什么原因去爱”。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到维多利亚时代的《简·爱》《包法利夫人》,再到现代社会对女性“第二轮班”和情绪劳动的研究,作者指出我们或许需要重新定义“义务”在婚姻中的含义。
正如作者所说,爱不是被发现本质的客体,它是在文化碎片上不断重建的体验,仍然熠熠生辉,召唤着我们:“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和变化无常,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看待它们,并将我们从它们的控制中解放出来。”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教授凯莉·詹金斯也说:“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爱的神话是由什么构成的,并使我们有能力抵制其致命的诱惑。”
从“情感共同体”到爱的幻想,拒绝情感的“本质化”
芭芭拉·H.罗森宛恩是芝加哥洛约拉大学荣休教授,她曾在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英国牛津大学、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瑞典哥德堡大学等校担任客座教授。2003年当选为美国中世纪研究院院士。2009年起,她成为伦敦玛丽皇后大学情感史中心学者。她曾获得包括古根海姆奖学金和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资助在内的多项荣誉。罗森宛恩获得了许多荣誉,包括古根海姆奖学金(1992年)和许多国家人文基金(NEH)。2012年,在法国欧塞尔举办了一场论坛,以表彰她对中世纪历史和情感史的重大贡献。
作为情感史领域的重要学者,罗森宛恩提出了许多奠基性的概念。2007年,她在其中世纪研究的专著中提出了“情感共同体”的概念,指遵循相同情感表达规范的群体,个体可同时属于多个情感共同体(如家庭、宗教团体、职业群体),各共同体情感规范可能冲突或交融,如同大小不一、相互交叠的圈。而本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拒绝将情感“本质化”,聚焦情感的文化叙事,而不是探究爱“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
本书一出版即获得林恩·亨特、彼得·N·斯特恩斯等史学名家的盛赞,林恩·亨特称本书虽然简短但涉猎广泛,“必将在未来几年内激发讨论”。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哲学与思想史教授刘擎指出,人类所有的社会现实都包含着文化建构的“集体幻想”,“罗森宛恩以哲学的敏感与历史的洞见,重构了爱的多种模式及其历史谱系,提供了富有启发的视野。如果爱的想象与实践从来都是多样和变动的,那么今天正被‘祛魅’的或许只是某种教条和迷思,而不是爱本身。”
《关于爱的五种幻想》收录于“光启·情感史”丛书,该系列已出版彼得·N.斯特恩斯的《羞耻:规训的情感》、托马斯·迪克森《帝国的眼泪:一部英国情感史》、王晴佳《什么是情感史?》、乔安娜·伯克《疼痛的故事》等,还将陆续出版威廉·雷迪、阿兰·科尔班、乌特·弗雷弗特等名家的情感史名作。
文/光启书局
编辑/胡克青
万隆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