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大帝孙权托孤的悲剧:儿子杀了辅臣,权臣又废了他
罗贯中创作的《三国演义》使得三国时期的历史在后世广为人知。这段历史中的主要人物同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被视为一位狡诈的君主,刘备则成了爱哭的“慈父”,而东吴的孙权则被誉为“猛虎”。这一称谓不仅源于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更因其复杂的人生经历和权力斗争。
在孙坚和孙策的努力下,孙家在江东建立了庞大的势力。孙策虽然英俊英勇,但在一次刺杀中不幸遇害,随之而来是年轻的孙权接管了家业,开始了他的统治生涯。孙权不负众望,成为了东吴的枭雄,他与刘备联手建立了孙刘联盟,并在赤壁之战中成功抵御了曹操的军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在那时,魏、蜀、吴三国的局势渐趋稳定,相互之间的战争减少,彼此的关系似乎进入了一个短暂的和平阶段。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辈的领导者们渐渐步入老年,如何选拔并培养合适的继任者,便成为了各国未来命运的关键。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我们对蜀国和魏国的继承问题相对熟悉,刘备临终时托孤给诸葛亮,并将皇位传给了刘阿斗,结果后者最终投降,而诸葛亮则为急于辅佐国家而疲惫至死。曹操则将自己的权力传给了儿子曹丕,曹丕一上位便果断铲除了汉献帝。曹丕之后的继任者曹叡虽然短暂成功,但随着权力逐渐被司马氏家族掌控,最终的结局是司马炎迫使魏元帝曹奂禅位,完成了权力的完全转移。
展开剩余66%提及孙权,他被曹操誉为“生子当如孙仲谋”,在继承问题上却面临巨大的困扰。孙权一共有七个亲儿子,三个女儿和两个养子。在这些儿子中,孙登是他最疼爱的长子,孙权登基之初就封其为太子。然而,命运无情,孙登年仅33岁便告辞于世,孙权为此深感悲痛,但这一悲剧随之引发了东吴朝廷内部权力斗争的狂潮。
临终前,孙登因与三弟孙和关系密切,遗嘱中推荐孙和为新太子;这让孙权左右为难,他既爱惜孙登,又欣赏孙和,于是便顺应孙登的遗愿,将19岁的孙和立为太子。孙和刚受封为太子,四弟孙霸便对此心怀不满,开始聚集势力,暗中排挤对手。此外,孙和的母亲王夫人与孙权的大女儿全公主之间也存有严重的冲突,全公主为了自保,暗地里支持对孙和的排挤。
东吴朝廷局势复杂紧张,宛如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经过一番暗战,太子孙和最终惨遭废黜,孙霸也被孙权亲自赐死。孙权的冷酷无情让人震惊,虎毒不食子,然而他却毫不留情地除掉了自己的儿子,说明了权力斗争的残酷。这一事件让东吴政局陷入了一片混乱。
孙霸被杀后,大帝孙权又将他的第七子孙亮改立为太子。两年后一个寒冬,年事已高的孙权重病在床,召集大将军诸葛恪担任太子太傅,任命会稽太守滕胤为太常,旨在辅佐太子。然而,孙权在传位问题上操心苦楚,结果去世之际,孙亮年仅十岁,权臣诸葛恪逐渐独揽大权,令年轻的皇帝如同傀儡。渴望掌握实权的孙亮决心反抗,与卫将军孙峻暗通款曲,最终在酒宴上杀掉了诸葛恪。
然而,历史的悲剧重演,诸葛恪被除掉后,权臣孙峻乘机掌握了实际权力。经过一段时间,他的弟弟孙綝接管了权力,并施行更加严酷的专权统治,令朝廷众多大臣对其心生不满,多次酝酿暗杀但都未成功。至孙亮十五岁时,他开始尝试接政,但孙綝依旧把持大权,小皇帝实际上只是个摆设。随后,孙亮开始策划在暗中铲除孙綝,再度整编亲信,却因计划泄露,被孙綝反叛,最终导至孙亮被废为会稽王。
从十岁登基到十五岁即位,再到十六岁被废,孙亮的一生可谓短暂而悲惨,他在十八岁时被迫流亡途中去世,关于他死因的说法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自杀,有的则猜测是被毒杀,至今仍旧没有确凿的答案。
从各国皇位继承的结果来看,刘备和孙权的表现均不及曹操。最终,蜀汉被曹魏所灭,而权力则落入了司马家族之手,达到了三国统一的结局。这场权力的接力赛告诉我们,成功不仅取决于当代的努力,更在于能否将这些努力传递给下一代。正如司马懿,在前半生的沉默与隐忍后,收获了三国的最终成果。
发布于:天津市万隆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